【资料图】
最近,蓝海银行发布公告,称从11月1日起,该行旗下产品“蓝贝贝A7天”“蓝贝贝B7天”“蓝贝贝1号”的产品利率将进行调整。调整后,以上三个产品的利率为1.25%。 今年以来,蓝海银行已进行多次存款产品降息。据相关统计,仅2025年上半年,该行便8次下调存款利率。 频繁降息的背后,是蓝海银行正面临的业绩增长压力。尽管蓝海银行今年还暂未披露季报、半年报,但2024年该行出现了罕见的营收、净利润双双大幅下滑。 当赖以生存的“高息差、高增长”模式不再奏效,这家位于中腰部的民营银行,能否顺利从“高息吸储+线上扩张”向“合规转型+风控优化”平稳过渡,重回增长赛道呢? 1年内多次降息,迫切压降负债成本 此次降息涉及的产品都属于“蓝贝贝”系列。“蓝贝贝”是蓝海银行推出的创新型存款产品,也是蓝海银行最早通过互联网渠道推广的产品之一,该系列有多款存期产品。 因具有高收益的特色,蓝贝贝系列曾深受储户青睐。如2019年时,“蓝贝贝180天”“蓝贝贝360天”的收益率分别高达4.9%、5.1%。近两年,蓝贝贝系列产品的存款利率逐渐下滑。到2025年,这一下滑趋势愈发急迫。 事实上,今年5月15日,蓝海银行便对“蓝贝贝B7天”的产品利率进行过调整,从2.4%下调至2.2%。如今再度下调,利率只剩1.25%。 曾经,存款利息高是蓝海银行吸引储户的一大招牌,2021年监管叫停互联网平台代销后,蓝海银行虽下架了第三方平台的高息产品,但自营渠道部分产品仍维持较高的利率水平。 2024年,银行业掀起存款降息潮,蓝海银行的存款产品利率也开始持续下滑。 目前,该行仅美元存款产品利率较高。如美元定期存款产品“蓝汇汇”3个月期最新利率为3.8%,6个月期最新利率为3.6%,比多数中外资行同期限美元存款产品的利率更高,但该项存款受汇率波动、结汇成本等因素影响,实际影响有限。 整体来看,蓝海银行的存款利率已全面下调至市场平均水平。之所以如此频繁降息,与蓝海银行当前正面临的经营困境脱不开干系。 2024年,蓝海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4.52亿元,同比减少39.42%;实现净利润4.15亿元,同比减少47.82%。 业绩“滑铁卢”的背后,是该行长期依赖的经营模式失效。早年间,蓝海银行一面高息揽储,一面高利率发放贷款,由此推动规模的高增长。2021年-2023年,该行的净息差依次为4.07%、4.11%、4.34%。 2024年,净息差陡然下降到2.35%。对应的,同年利息净收入仅12.27亿元,大幅减少43.64%。 利息净收入“跳水”的主要原因是利息收入端表现不佳——2024年蓝海银行的利息收入为28.65亿元,同比减少28.52%。 年报并未说明利息收入下滑的原因,但结合行业整体表现,以及蓝海银行“2024年贷款规模收缩6.7%,截至年末余额仅366.38亿元”的事实来看,蓝海银行利息收入大幅减少或许是减费让利、高息信贷资产规模收缩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。 利息收入大幅下滑,利息支出只同比减少10.59%至16.38亿元,这才导致利差空间被严重挤压,利息净收入大降。为了增加利息净收入,进入2025年后,蓝海银行也只能持续压缩利息支出,频繁降息也就不奇怪了。 2运营效率大降,高分红还能持续多久 营收下滑的情况下,蓝海银行一面减少信用减值损失计提,一面降本增效,压缩业务及管理费支出,为净利润留存更多空间。 其中,信用减值损失同比减少68.97%至2.2亿元。业务及管理费方面,同比减少8.53%至6.68亿元,略低于信用减值损失。 业务及管理费的大头是员工薪酬,2024年该行的员工薪酬虽然有所下降,但降幅相对较小。 2023年,蓝海银行的员工薪酬及福利支出为1.61亿元,人均薪酬及福利支出为50.68万元。其中,董监高人均薪酬为122.79万元。这一薪酬水平,在19家民营银行里位于上游。 到2024年,员工薪酬及福利支出下降到1.58亿元,人均薪酬及福利支出为49.7万元,同比减少1.94%。由于年报中并未披露董监高的具体薪酬,尚不知高层薪酬如何变化。不过,营收净利润相比,员工薪酬福利的降幅已经是极低了。 不仅给员工发高薪,蓝海银行对股东同样大方。2024年,蓝海银行向股东分配的现金股利约为3.18亿元,约占2023年净利润的40%,远超上市银行同期的平均分红率。如此大手笔分红,或为回馈股东,缓解部分股东的经营压力。 只是,按照蓝海银行当前的经营状况来看,这一薪酬及分红水平,似乎也难以为继。在获客成本、业务结构转型、市场利率下行等多重压力的冲击之下,2024年,蓝海银行的成本收入比高达46.04%,较2023年上升15.69个百分点,突破了监管红线。 成本收入比是衡量银行运营效率的核心指标,该指标的大幅上升,意味着蓝海银行当前的运营效率显著降低,正面临较大的成本控制与盈利提升压力。若该指标长期偏高,蓝海银行将面临盈利承压、竞争力下降的局面,高分红与高薪酬恐也难以维持。 当然,蓝海银行并未坐以待毙。2024年,蓝海银行原董事长李勇离任,原行长宋学峰继任董事长,原副行长王业方则接任行长。 新将帅上任后,蓝海银行调整方向,聚焦个体工商户与小微企业,启动“普惠金融”转型,并相继推出助业贷、小康贷等小微金融信贷产品。 至于转型成果,蓝海银行并未披露太多数据。截至2024年末,该行普惠小微信贷客户数量为8.57万户,较去年年初增长46.5%。仅从这一数据来看,蓝海银行的普惠小微转型有一定成效,但规模还不算大。 当前,普惠金融领域有明显的“大行下沉”趋势,随着国有大行加速“杀入”县域,中小银行的生存空间逐渐被挤压。作为民营银行的蓝海银行要如何重重突围,在普惠金融的大蛋糕中分得一杯羹呢? 此外,年报还披露,蓝海银行2024年的普惠小微企业平均年利率高达10.98%。打着普惠“招牌”,但又有如此高的年利率,合理推测,该行的小微客户群体或许多为传统金融机构难以覆盖的“长尾”小微企业。 这类企业普遍存在缺乏抵押品、财务数据不透明的情况,对蓝海银行的风控管理能力也提出更高的要求。 截至2024年末,蓝海银行的不良率为1.3%,低于行业平均水平,短期内资产质量是可控的,若未来能够持续优化客户结构,资产质量有望保持稳定,反之,则可能导致不良率上升。 当高息揽储、联合贷等传统打法遭到监管限制,面对业绩的下滑,蓝海银行能找到第二增长曲线吗?普惠金融是否又是行之有效的转型之路呢?或许时间才是最好的答案。
关键词:
利率
利息
降息
降息
年报
民营银行
存